刑事诉讼中的“排除原则”是指在刑事审判过程中,法律规定的证据应当是合法、真实、有效的。如果证据存在违法采集或者不真实的情况,应当排除在证据范围之外,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。
在刑事诉讼中,证据是审判的重要依据之一。但是,由于证据的采集方式、真实性等方面的问题,存在着一些证据不具备合法性、真实性、有效性的情况。为了保障刑事审判的公正性,法律规定了“排除原则”。
“排除原则”最早起源于美国,后被其他国家所采用。这一原则的实施,可以有效地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,防止不当证据被用于定罪。
具体来说,排除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首先,排除非法证据。非法证据是指在证据的收集过程中,违反了法律规定、侵犯了人权的证据。如搜查、扣押、拘留等程序不合法的证据,或者是通过刑讯逼供等手段获取的证据。
其次,排除虚假证据。虚假证据是指证据的真实性存在问题,如伪造证据、篡改证据等情况。这种证据不仅不能作为判决依据,还可能误导审判。
最后,排除无效证据。无效证据是指证据的内容与案件事实无关,或者与案件事实相关但是证据的价值不大的情况。这种证据对于案件的审理没有任何帮助,因此也应当排除在证据范围之外。
在实践中,排除原则的实施需要法官、检察官等司法人员的严格审查。如果发现证据存在不合法、虚假、无效等情况,应当及时排除,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。只有依据合法、真实、有效的证据进行审判,才能保障刑事审判的公正性。
总之,排除原则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原则之一,它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,防止不当证据被用于定罪。法律规定了证据应当是合法、真实、有效的,司法人员应当在实践中严格遵守这一原则,保障刑事审判的公正性。